10元张家港南苑的这位83岁老人火了

知识问答 阅读 39 2024-12-10 13:57:57

方寸之间的小店

「无名理发店」

店主:陈志荣

地址:南苑新村63幢

老一辈理发匠人的手艺与精神,

在这里得以延续。

隐于市的理发店,再现芳华年代

冬日午后,南苑新村格外宁静,斑驳的光斑在墙面上跳动。靠近63幢居民楼,一扇木门虚掩着,这里藏着一间“上世纪”的理发店。

店内唯一的理发师名叫陈志荣,他头戴一顶鸭舌帽,话语清晰还很幽默,很难看出他已经有83岁高龄了。

理发店仅有两间店面,外面一间供客人理发、休息,里面一间则改造成了陈志荣夫妻俩的住所,摆放着许多上了年纪的家具、电器,以及一张上下铺的铁架床,一时间让人仿佛回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店里的白色墙面已然斑驳,墙上装饰着二十世纪流行的画报,一根根暴露着的电线连着复古的插排,像是蒙上了一层泛黄的怀旧滤镜。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子,照亮了整个理发店。店中央摆放着一张“老古董”般的理发椅,椅子前装着一面木框框起的镜子。

里侧的墙边砌了一个水池,而外侧沿着窗沿摆放着五花八门的理发工具。房顶侧面用一根根细绳挂起毛巾,狭小的房间里,似乎每个角落都物尽其用。

几平方米大的理发店,一个转身便能看完,83岁的陈志荣在这里一待就是36年。

66年,甘愿做一个“剃头郎”

陈志荣是乐余兆丰红明村人,在他儿时,理发匠虽不比木工、泥瓦匠挣得多,但还算是个比较吃香的行当。17岁时,陈志荣只身一人前往农场张师傅家中做理发学徒。

据陈志荣回忆,那个年代拜师学艺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我当时住在师傅家,不仅要跟着师傅学习理发,还要帮师傅家干活,不容易啊!”

“那时候,理发的人叫剃头匠,还要练‘功’!”所谓“顶上功夫”,不但会剃头、梳头和刮脸,还要学会掏耳朵、剪鼻毛、修整胡须等等,只有这些手艺都掌握了,才是合格的剃头匠。

“师傅点一根香,我站着举起手臂,拿着一把剃刀转动手腕,直到香灭了才可以停。”这样练功虽苦,却让陈志荣习得了扎实的手艺。

学习一年有余,陈志荣便回兆丰跟着一位老师傅开始了他的理发生涯。“我当时在大队里的理发店,一边学一边做,干了将近30年。”

凭着一双巧手,陈志荣养大了儿女。1987年,他收到海陆锅炉厂的聘请,搬到了市区成了一名企业里的理发师,直到退休。

退休后的陈志荣,仍放不下苦练半生的理发手艺,便租下了原海陆锅炉厂宿舍门口的保安室,继续做“剃头郎”。

耄耋之年,仍坚守着老行当

时光来到了21世纪,街头的理发店形形色色,而陈志荣仍坚持着老一套的传统手艺。

“我这里理发,不仅要把头剃好,还要修胡子、掏耳朵、擦粉,这么一套就收10块钱。”陈志荣回忆道,过去小孩理发1毛钱,大人则是1毛5,即便收入不高,但他也从不马虎对待。

角落一旁,颇具年代感的工具很难不吸引住目光,陈志荣介绍道:“这些全是我的宝贝。”理发剪、剃头刀、剃胡刀、采耳工具包、肥皂以及用来打泡沫的工具……

许多工具虽已“过时”,但陈志荣却不舍得换,这些大大小小的物件早已和他有了感情。

午后的阳光照在理发店的老式窗户上,一位客人在门口左右打量着。“上次过来没找着,这次找着了!”这位客人住在小河坝,听闻陈志荣的“顶上功夫”了得,特意赶来。

陈志荣换上了白大褂,随即开始为客人理发。洗头、推发、修剪……陈志荣手上利索,眼神专注,发型理好后,他将老式椅子放平,为客人刮胡子。一整套流程,每一步都一丝不苟。

“力气大了,会把皮肤刮破;力气小了,毛发刮不下来,手上的力道最重要,都是练出来的。”

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传统理发早已成了陈志荣的习惯,本该在家乐享天伦的年纪,他却仍和妻子选择蜗居在这间小小的理发店里。

空闲之余,陈志荣喜欢坐在理发店内,看着街上的路人往来,熟客们早已成了他的朋友,时不时地到店里唠唠家常。

对许多人来说,来陈志荣的理发店,不仅为了理发,更是为了缅怀旧日时光,致敬老手艺人。

六十多年弹指一挥间,张志荣从青葱岁月走到了如今的耄耋之年。他用手上最简单的理发工具,延续着老一辈理发匠人的手艺,延续着一个时代的记忆。

来源:遇见张家港

编辑:苏小新

隔热门窗品牌

系统门窗

铝合金门窗品牌

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10亿授信补贴经销商,强势进军整装阳台,欧派家居大动作不断 下一篇: 10名无症状感染者中7人在这里利辛紧急寻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