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洲山庄电话

知识问答 阅读 132 2024-12-11 13:38:33

文章目录:

1、罕见浙江此地又有重大发现2、宁波余姚:文艺之光闪耀“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3、罕见浙江此地又有重大发现

罕见浙江此地又有重大发现

来源:杭州交通918

于越故地、文献名邦又添实证!

12月9日,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发布浙江宁波余姚市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考古成果。考古出土封检、木觚、木板等简牍类文书若干,是为本次考古的重大发现。

发掘区全景

2020年7月至11月,为配合余姚市梨洲街道花园新村1-6号地块的出让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后,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多家单位,对该地块内前期勘探发现的汉六朝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遗址地处明清时期的余姚县城南城的巽水门外,地势低洼。发掘表明,该地块原始地貌北高南低,北侧为受潮汐活动影响而形成的灰黄沉积土高地,南侧为宽广的水域。本次发掘平均深度约1.3米,地层堆积可分五层。

遗址主体堆积为一处汉代濒水遗存,也有少量的六朝遗存。共发现了河道、临河护岸、木构设施、灰坑等遗迹十余处,出土陶、瓷、石、铜、木、骨器等各类小件标本300余件,还采集了一定数量的动植物遗存。

发掘区全景

其中临河护岸4组,主体皆由木桩构筑,木桩底端削尖,打入生土。1号护岸结构复杂,由南北两组木桩构成,东西向沿着台地边缘外弧,全长约12米。据考古人员推测,1号护岸的两组木桩之上可能搭建有木板形成栈道。2号护岸位于1号护岸南侧,推测为供舟船停靠的栈桥式码头。

1号、2号护岸(自西向东)

1号、2号护岸与1号木构设施

2号护岸内侧竹竿

木构设施4组。1号木构设施主体由木桩构筑,各排木桩的排列左右交错,西、南部的木桩外围有竹编。南部木桩之外有用细竹子削尖后密集插入地面形成的竹篱。4号木构设施西侧、北侧有两重木桩,内部有坑,坑内出土了草鞋多只。

1号木构设施南部竹编

1号木构设施南部竹篱

4号木构设施(上为北)

草鞋

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共出土遗物300余件。陶器以泥质黑陶、灰陶器为主,主要器型有罐、盆、钵等生活类器皿以及纺轮、网坠等生产用具。釉陶器、印纹硬陶器也有少量出土。

青瓷器集中出土于扰土层,可辨器型有两晋、南朝时期的越窑青瓷盏、湘阴窑碗,还见有鸟头瓷塑。铜器见有五铢、剪轮五铢、货泉、大泉五十等铜钱及铜削、铜环等。木器见有盆、梳篦及各类加工后的建筑材料。此外,还出土有大量的砖块、板瓦、筒瓦及少量的云纹瓦当等建筑构件,骨器也有零星出土。

泥质陶罐、盆、钵

湘阴窑碗

鸟头瓷塑

板瓦、筒瓦与云纹瓦当

鹿角骨器

简牍类文书是本次考古发掘的一项重要收获,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封检、木觚、正反面墨书的木板各一件。封检残长22、宽5.6、厚0.8厘米,底部有封泥匣、穿孔和沟槽,检面墨书经红外扫描后或可释读为“王仲郵棨”。

写有“王仲郵棨”的封检

木觚出土于河道堆积中,全长46厘米,由一根木材纵剖而成,正面六棱五行,刷朱漆,五行皆有隶体墨书。木觚虽然有所残损,但仍可辨识出150余字,初步释读可知,其内容为东汉永平十七年(74)“天帝使者”为余姚县官乡临江里男子孙少伯祈福禳病而告社君的文书。

写满隶体墨书的木觚

考古人员表示,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的考古发掘是浙江地区汉代基层聚落考古的重大收获,对于全面认识本地区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该遗址具有鲜明的濒水特征,木构设施中木、竹类材质的构筑工艺皆可溯源自本地区的史前遗址。

遗址出土的木觚文书,是余姚作为“文献名邦”的实证,更是研究东汉早中期东南地区民间宗教信仰的重要材料。同时,遗址濒临明清时期的余姚南城,与东汉晚期以来的余姚县城隔江相望,可以说是余姚南北双城的雏形,对研究余姚古代城市发展也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图片均由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提供)!

宁波余姚:文艺之光闪耀“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韩宇雯

15分钟,能做什么?可以沿江步行一公里、在百姓健身房舒展筋骨,也可以走进城市书房阅读、到文化驿站参加公益培训……近年来,宁波余姚市“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馆、文体广场、健身路径、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将城乡居民的学习、娱乐、社交等需求有机串联,不仅“圈”出了民生的温度、幸福的热度,更凝聚起一座城市强大的奋进合力。

作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文艺演出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推进“文艺赋美”工程,在城乡形成多点、高频、流动的文化艺术“微景观”,2024年,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积极开展送文艺演出进“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活动,由余姚市公共文化服务有限公司承办执行,持续提升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演出以文艺小分队形式开展,演出队伍既有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这样的专业剧团,又有本地民营院团和综艺团队。小分队通过姚剧、越剧、歌曲、舞蹈、器乐等表演形式,进一步拉近艺术与大众的距离。到11月底,他们将完成全市154个村社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演出。

近日,余姚泗门镇后塘河社区居民迎来了“文艺赋美·点亮美好生活”文艺巡演。夜幕降临,灯光亮起,开场舞《中国红》拉开了整场演出的序幕。宁波健九鹤圆梦艺术团的30余位残障演职人员用整齐划一的舞姿演绎生命的绚烂,传递自立自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自2023年10月登上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开幕式舞台后,这个特殊的艺术团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2024年,圆梦艺术团加入“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演出队伍,先后前往泗门镇湖北村、海南村、陶家路村等7个行政村演出。“随着一个个文化生活圈的建成,我们的演出机会更多了,平时创作、排练起来也更有劲了。”艺术团团长于泳湛说,“我们将发挥自身的光和热,把更精彩更震撼的节目带给乡亲们。”

《送王郎》《游园初遇》《轻舟越过》……作为本地民营院团的佼佼者,余姚市兆利百花越剧团走进阳明街道新城市社区,为居民奉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戏曲盛宴。一曲《血手印·花园会》唱毕,台下观众边鼓掌边高呼“再来一首”。主演金利清感慨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圈内人’,群众文化在这里活起来、动起来,感觉特别享受。”越剧团团长乐建平介绍,2024年以来,该团已累计开展“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演出15场,每场时长近90分钟,呈现姚剧、越剧折子戏8至10出,演员们悠扬的唱腔和深情的演绎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独唱、独奏、歌伴舞轮番上演,老师、少年、幼儿一齐上阵,当余姚市一点点舞蹈培训学校的80多名师生走进梨洲街道学弄社区献演一个个精彩节目时,观众们不时拿出手机记录下精彩瞬间,全场气氛热烈。自2023年年初成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演出队伍一员后,“一点点舞蹈”先后走进阳明街道富巷社区、凤山街道酱园街社区、梨洲街道明伟村等多个村社,让市民乐享“好戏连台”。每逢“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演出,作为学校“大家长”的戴丽虹都会亲自带队来到现场。“不管是3周岁半的萌宝,还是拥有多年从教经验的老师,我们每个人都热爱着这个舞台。今年,大家明显感觉台下的观众比去年多得多。”戴丽虹说。

“15分钟不仅是时间标尺,更是衡量市民生活便捷度和幸福感的鲜活刻度。”余姚市公共文化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余姚将以“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为阵地,将公共文化服务源源不断地送到群众“家门口”,让城乡居民真正得到实惠、享受到便利、感受到温暖,助力全域文化繁荣、市民精神共富。

罕见浙江此地又有重大发现

于越故地、文献名邦又添实证!

12月9日,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发布浙江宁波余姚市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考古成果。 考古出土封检、木觚、木板等简牍类文书若干,是为本次考古的重大发现。

发掘区全景

2020年7月至11月,为配合余姚市梨洲街道花园新村1-6号地块的出让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后,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多家单位,对该地块内前期勘探发现的汉六朝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遗址地处明清时期的余姚县城南城的巽水门外,地势低洼。发掘表明,该地块原始地貌北高南低,北侧为受潮汐活动影响而形成的灰黄沉积土高地,南侧为宽广的水域。本次发掘平均深度约1.3米,地层堆积可分五层。

遗址主体堆积为一处汉代濒水遗存,也有少量的六朝遗存。共发现了河道、临河护岸、木构设施、灰坑等遗迹十余处,出土陶、瓷、石、铜、木、骨器等各类小件标本300余件 ,还采集了一定数量的动植物遗存。

发掘区全景

其中临河护岸4组,主体皆由木桩构筑,木桩底端削尖,打入生土。1号护岸结构复杂,由南北两组木桩构成,东西向沿着台地边缘外弧,全长约12米。据考古人员推测,1号护岸的两组木桩之上可能搭建有木板形成栈道。2号护岸位于1号护岸南侧,推测为供舟船停靠的栈桥式码头。

1号、2号护岸(自西向东)

1号、2号护岸与1号木构设施

2号护岸内侧竹竿

木构设施4组。1号木构设施主体由木桩构筑,各排木桩的排列左右交错,西、南部的木桩外围有竹编。南部木桩之外有用细竹子削尖后密集插入地面形成的竹篱。4号木构设施西侧、北侧有两重木桩,内部有坑,坑内出土了草鞋多只。

1号木构设施南部竹编

1号木构设施南部竹篱

4号木构设施(上为北)

草鞋

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共出土遗物300余件。 陶器以泥质黑陶、灰陶器为主,主要器型有罐、盆、钵等生活类器皿以及纺轮、网坠等生产用具。釉陶器、印纹硬陶器也有少量出土。

青瓷器集中出土于扰土层,可辨器型有两晋、南朝时期的越窑青瓷盏、湘阴窑碗,还见有鸟头瓷塑。铜器见有五铢、剪轮五铢、货泉、大泉五十等铜钱及铜削、铜环等。木器见有盆、梳篦及各类加工后的建筑材料。此外,还出土有大量的砖块、板瓦、筒瓦及少量的云纹瓦当等建筑构件,骨器也有零星出土。

泥质陶罐、盆、钵

湘阴窑碗

鸟头瓷塑

板瓦、筒瓦与云纹瓦当

鹿角骨器

简牍类文书是本次考古发掘的一项重要收获,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封检、木觚、正反面墨书的木板各一件。 封检残长22、宽5.6、厚0.8厘米,底部有封泥匣、穿孔和沟槽,检面墨书经红外扫描后或可释读为“王仲郵棨”。

写有“王仲郵棨”的封检

木觚出土于河道堆积中,全长46厘米,由一根木材纵剖而成,正面六棱五行,刷朱漆,五行皆有隶体墨书。木觚虽然有所残损,但仍可辨识出150余字,初步释读可知,其内容为东汉永平十七年(74)“天帝使者”为余姚县官乡临江里男子孙少伯祈福禳病而告社君的文书。

写满隶体墨书的木觚

考古人员表示,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的考古发掘是浙江地区汉代基层聚落考古的重大收获,对于全面认识本地区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该遗址具有鲜明的濒水特征,木构设施中木、竹类材质的构筑工艺皆可溯源自本地区的史前遗址。

遗址出土的木觚文书,是余姚作为“文献名邦”的实证,更是研究东汉早中期东南地区民间宗教信仰的重要材料。同时,遗址濒临明清时期的余姚南城,与东汉晚期以来的余姚县城隔江相望,可以说是余姚南北双城的雏形,对研究余姚古代城市发展也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图片均由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提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杭州交通918

高端系统门窗

隔热隔音门窗

隔音门窗

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梨树园涂料有限公司电话 下一篇: 梵天净土·桃源铜仁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