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青报观察」青海数字化应用多点开花青海湘和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

NFT 阅读 174 2025-03-03 13:58:36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芈峤

数字经济基础继续夯实

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稳增长与助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是数字经济给了一时手足无措的实体经济转换“赛道”的契机。时至今日,新冠肺炎疫情并未停息,青海通过不断夯实数字经济基础,助力经济发展实现最大“红利”。据统计,2020年青海省数字经济规模达到739.64亿元,同比增长8.26%,占GDP的比重达到24.61%。

直播带货。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芈峤 摄

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数字经济给了青海经济发展的底气,为了让更多行业、更多地区参与到数字经济发展中,青海在过去一年不断加大新基建建设力度。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底,全省移动电话基站总数达5.99万个,其中4G基站3.84万个,5G基站6438个,全省区县主城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到9.54Tbps;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到438.34万个,光纤接入(FTTH/0)端口达到429.14万个;互联网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达209.36万户,百兆以上宽带用户比例达到98.04%。

青海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全自动生产线。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芈峤 摄

新的一年,新规划、新目标。

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青海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要点》按照“结合实际、动态调整、适度超前”的原则,到2022年末,全省将建成5G基站1万个,实现政务等垂直行业应用区域、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5G网络覆盖,5G商用步伐进一步加快。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到10Tbps以上。大数据产业有序发展,大数据中心机架数超过1.3万个,数据中心上架率超过50%。

青海湘和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远程控制废渣回收。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芈峤 摄

下一步,青海不仅要加快建设数字基础设施,还要加大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改造,包括能源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大数据中心建设,将为生态业务相关部门、科研院所提供良好的数据资源、算法模型、计算能力等基础支撑,是我省今年数字化建设的又一看点。

产业数字化转型继续加快

3月初,农业春耕备耕正当时。在自动化流水线、机器人等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青海云天化国际化肥有限公司满负荷运转,每天产量达4500吨,同时实现24小时不间断发货,为西北地区春耕化肥供应提供了保障。青海云天化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何光琳介绍说,云天化产能全释放离不开企业数字技术的深度运用。

黄河鑫业有限公司机械臂。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芈峤 摄

同处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随时可能再度席卷而来,对于生产企业而言虽然可以提前采购原材料,但是一旦疫情发生,生产人员无法保障的问题将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严重影响。然而,数字化生产线可以“松绑”生产对“人”的依赖。

在青海泰宁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生产控制自动化系统(DCS)、WEMS能源管理系统、在线监测管理系统、ERP云管理系统、无人值守销售等五大“数字化管理平台系统”,实现生产管理信息化数字化,为高耗能企业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企业负责人说:“现在企业生产线工人从过去500多人降至200余人,同时劳动生产率也提高50%,信息化带来的效益日益凸显。同时,公司配套的4.5MW余热发电机组,利用炉窑产生的废气进入余热锅炉、通过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每月可发电190万千瓦时左右,每月可节约生产成本约74万元。”

青海诺德新材料有限公司自动化厂房。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芈峤 摄

我省工业经济的数字化转型,青海省相关领域专家指出:“在我省产业数字化转型中,制造业做到了先试先行。由于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是智能化生产和大规模定制,因而发展工业互联网是工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必要途径和基础环节。”2022年,我省将继续围绕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动工业园区数字化转型、鼓励利用数字技术围绕盐湖等产业开展深度融合应用创新研究。

那么我省其他产业如何“拥抱”数字化呢?

从《2022年青海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要点》中可以解读到,2022年我省还将深入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和现代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围绕做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开展数字技术和产品集成应用示范,开展线上青海特色农畜产品营销推广活动等助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围绕加快推动建筑业数字化、智慧城镇、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智慧城管、城乡住房服务数字化建设发展进程,完善全省数字文旅大数据平台,深入推进数字商务发展,加快数字生活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数字金融等领域发力。

黄河水电公司智能制造组建。企业供图

此外,《2022年青海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要点》还提出目标任务,要提高产业数字化水平,全省网络零售额、实物网络购物交易额同比增长10%,电信业务总量超过75亿元。

由此可见,我省大中小企业、一二三产业融通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加速形成。

产业融合将继续催生新业态

初春,青海海东地区草长莺飞。4月1日,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田间地头人头攒动,这里不仅在忙春播,更在进行一场“数字+农牧业”的新型专项培训。

在场的培训者每人手中都拿着一个手机模样的手持终端,这个终端可以实现牦牛、藏羊信息采集录入,从散户到合作社,从乡镇到县城。在青海所有牛羊养殖信息,都将逐步汇入全省追溯管理信息平台。

黄河水电公司自动化生产线。企业供图

当天培训的老师告诉记者:“建设牦牛藏羊规模养殖场追溯采集点,主要配置数据采集手持仪、手持采集终端数据卡、典型养殖场和牧场安装监控设备、养殖管理和保险终端软件等设备,并且为养殖场采集点制作全景图。”

在青海每个牦牛藏羊养殖场都在建立二维码身份标识,该二维码包含养殖场基本信息如主体信息、养殖场定位,每个牛、羊都有自己的数字耳标,记录着品种、毛色等信息,这些都纳入全程追溯的内容。

黄河鑫业有限公司数字化焙烧车间。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芈峤 摄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试点工程建设,实现了养殖环境的监测及畜产品的全过程查询,规范了我省畜牧业生产,杜绝了生产全过程中化学合成药物的使用,减少了药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在向社会提供无污染高端绿色有机畜产品,提升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牧民增收的同时,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数字+农牧”的新型产业模式,不仅推动了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步伐,更印证了数实融合正成为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重要路径。

在我省,基于优势产业的海量数据和实体经济的丰富应用场景,催生出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如青海净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已成功打造冷水鱼追溯、红外线牦牛称重、大规模牛羊扫码录入等与农牧业相关的数字化应用产品。

青海云天化国际化肥有限公司自动化包装车间。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芈峤 摄

不仅农牧业,青海正如《2022年青海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要点》明确要求的,“数字+政务”“数字+旅游”“数字+教育”“数字+生态”“数字+健康”……将会在今年全方位推进。

从国家大趋势来看,产业融合必将成为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剂,省工信厅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我省正在深化跨界数实融合发展,打造产业间互联互通,在产业融合中培育发展新动能。

【采访手记】数字化技术赋能,让未来更智慧

火花四溅的锻造现场,机械臂在其中穿梭自由,不受影响;

一个荠菜牛肉馅饺子,从皮馅儿分离到融为一体,全机械操作,不需人工参与;

一块青海产的牦牛肉,只需扫描二维码,牧场主人信息、牛的花色、年龄等立马显示;

远在北京,补办一张医保卡,不需返宁,不需托关系,打开网络动动手指,几天后,新医保卡送货上门;

早上起床,叫醒你的不是闹铃,而是自动开关的窗帘,让晨光撒向面庞;

……

没看错,这些场景不仅仅停留在超现实大片中,更照进了身处青藏高原的百姓家中,数字化技术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作为记者,每一次数字化的采访,都是一次知识的不可认知的升华。市场倒逼也罢,政府主导也好,数字化在一次次的验证中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和各行业生产中,并且越用越“香”、越“爽”。

回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静待家中的居民无所事事,线上办公、网络课程、云旅游等数字化体验,让经济逐步回归正轨,让生活与工作开启新的“赛道”。

从线下到线上,从单纯的数字管控,到机械臂、大数据、云计算。紧随“数字+”后有了农牧、教育、旅游、城市、生态、政务、医疗……让青海这个深处内陆的高原省份,打破了空间的限定,更逐步“松绑”人才的限制。

是互联网和数字化织起了互通有无、通联世界的大“网”。

在青海,数字化实现了优势扩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藏于“深闺”终于走上“舞台”,大面积的无人区管控实现数字无死角,站在“山尖”同样可以通联世界,深处三江之源,坐在家中也可以实现“走出去”,并且少数民族的语言也不再成为交流的阻碍……

善用数字化,做优新基建,我们相信在数字赋能下,青海的未来更加智慧!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影像仪测量

光学影像测量仪

OGP

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推荐】「集团要闻」赛卓集团第一届技术交流大会隆重举行赛卓基金 下一篇: 【推荐】「鲸媒体资讯」网易有道Q1营收134亿元校管家获得战略投资阿卡索资讯股票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