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拆字”,吸干了多少上海曾经的城市记忆?-上海董家渡动迁拿多少

期货之家 阅读 108 2025-04-24 18:47:28

宵夜美食闻名的肇周路总是食客不绝

01

我们身边的很多东西,在悄无声息地消失。

公司旁边有条肇周路,这条僻静又破烂的小路以夜宵闻名上海。有一家我很喜欢的啤酒店,安静地窝在这条路的小角落里,毫不起眼,也没什么高调文艺的装修,但是人气一直颇高。昨晚和朋友相约喝酒,兴致勃勃来到这家啤酒店,却发现已经关了门,不免有些失落,难道是这里太破需要拆迁?

我很清楚,随着这家店的关门,那些曾在这里买醉的酒鬼们,也会慢慢失去在这里的所有记忆。

这不免又让我想起了和肇周路其名的永康路,这条闻名中外的"酒吧街"今年也已经因为拆迁改造,而不复存在了。

嘈杂无序是这条街的常态

我刚来上海的时候,去过几次永康路,混乱且嘈杂是它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这里充满市井气息的空气中混杂着各国英语,每个人都以自己最舒服的状态回归到生活本质。几年过后,当我得知这里要拆迁整改的消息,我意识到:

又一处充满城市记忆的老上海老地标要消失了。

也许因为这里太过喧嚣,严重影响到市民的休息,路面还经常被聚众喝酒的来外们占领。也许因为这里的房屋太过老旧,影响市容市貌。

有很多人觉得整改是必须的,也有很多人感到惋惜。可大家最终的选择,都是缄默无声。

02

如果说小吃街的拆除只是让我们少了个吃宵夜的地方,“家”的拆除会不会让谁无家可归呢?

比如曾经惊艳我们的:

上海水塔房

2015年的《梦想改造家》中,一位设计师将一个使用面积只有30平方却分了三层的水塔蜗居,变身为一个3室一厅两卫的小洋房。

原本残破狭小的水塔房

被改造成了这样

有这样的空中花园

当屋主老任带着一家人看着改造完毕的水塔房

他们笑得像孩子一样。

水塔房的完成当时可谓轰动一时,可是短短一年后,

水塔房却因为要修建地铁14号线的缘故已被拆除。

2015年耗费了数月时间改造,原本应该成为一家人美好记忆的水塔房。经过短短几天的拆除,在2016年9月13日,已经变成了这副模样:

显然,拆除比建造更容易,更粗暴。

改造水塔房设计师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回忆:

今年8月底,老任搬离水塔之家,他才住了一整年而已,我通过电视镜头的无意拍摄的细节,只知道他分了两套房子,远在申江南路,靠近野生动物园,他不能马上搬进新居,因为安置房还没出地面,需要在其他地方过度两年才能入住。

我不关心他是否获得现金,但39平米的拆迁在如今的上海并不如大家猜测那样可以一日巨富翻身,相反到了遥远的郊区,就失去了熟悉的相爱相杀的市井和教育以及医疗和文化资源,他亲手改建了水塔变成一个居所,和那些占据石库门又迫不及待逃离的邻居不同,他的搬离可以算一种驱逐。

老任一家被驱逐了,随之丢失的是他们一家的美好记忆,以及我们这些看客曾经对水塔房的憧憬。

还有一些我们不曾知道的老房子

这些带着文化积淀的场景,在镜头下显得格外的美感,透过照片背后,可以想象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但是,当我们换一个角度,在城市的注脚下——

和复古的内饰相比,它们残破的表皮显得有一点格格不入,就像这座城市的牛皮癣。

不仅碍眼,看着还让人浑身不舒服。

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的不舒服,可能就是这样的格格不入,很多结局都如你我所料。



随着城市浩浩荡荡的发展,有一些故事注定是要被毁灭的。

拆迁是很多这种老房子的最终结局。

很无奈,但也只有无奈,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03

看了这么多令人动容的例子后,我突然发现,不论是一个小小的酒吧,一条街还是轰动一时的水塔房,都在深刻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再美好的城市记忆,终究抵不过一个"拆"字。

其实不止上海,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这种情况。

无数的老建筑和旧街区,在城市飞速发展的车轮中湮灭,而我们与之相伴的记忆,也随之消逝。

我们好像从来都不是很喜欢并懂得保护"老建筑"的民族。就连我们的故宫,要不是当年梁思成林徽因冒死拦着,早就被拆成"中国人民广场"了。

可是为什么我们总归逃不出"拆"字?

从城市发展原则来看,每个城市都有一定的生长边界,所以城市发展本身就是先扩张再稳定,最后不断更新的过程。

过去三十年,房地产的飞速发展所拉动的GDP使我们的经济崛起迅速。

而房地产市场中,地方政府的最大的收入,依靠就是卖土地。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城市中适合开发的空白土地越来越少,所以自然就盯上了那些地段好,但是建筑老旧的街区。

只要拆了这些房子,空出的地方就能拿去卖掉盖崭新的小区和大厦,拉动整个区域的就业和经济。

这一点当然是没有任何错误的。且中国的一二线城市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也会不断重复这个动作。

反而,住在老宅子里的人是最渴望拆迁的一群人。

中国人刚刚集体开始脱贫致富奔小康,可是贫富差距却迅速拉大。本来大家都是住茅草屋,结果地段稍微好点的人早点拆迁,住进了瓦房住进了摩天大楼。一墙之隔的邻居们也都盼着能依靠拆迁赚一笔。

以前我大学的时候去安徽的小乡村做古建测绘实习,很多当地人一见到我们就兴奋地问,"这里是不是要拆了?" 那两眼放光的样子真的让我不寒而栗。

"拆"字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说,意味着第二次投胎。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老建筑,老街对他们来说无疑是走向人生巅峰的绊脚石了,更何谈保护意识。

于是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和城市记忆,不断流失,反而将一个个舶来品放在城市最显眼的位置,这一切其实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所以,"拆"字,一方面我们避无可避,一方面我们无心去避。

04

在这样的背景下,偶尔我们也知道一些悲剧的故事。

比如之前我们都关注过的董家渡手风琴老人的故事。

董家渡作为上海最值钱的土地,拆迁已经浩浩荡荡的展开。

但是就有这么一位老人,一直在这块土地上,为来往的路人弹奏手风琴。

用低沉的音域诉说他看到的这个城市的故事

就这样一直待着,不接受施舍也不要别人的帮助,就这样一直弹着

带着一条狗

拆迁一边在拆,手风琴就一直在弹着

老人用照片记录下自己房子被拆迁的过程,回忆自己的故事,无声的痛斥当下

但老人能做的,也只是这样继续的弹琴,然后回忆过去。

他做到了自己可以做的,但是依然没有办法改变城市发展的格局。

05

如果土地也有它自己的前世今生,我会好奇几个问题——

这块地的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故事?什么人曾在这里生活?为了立起眼下的高楼,什么又不得不被舍弃?

和房价相比,这些才是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东西。

房地产依托于城市的发展,任何一处的拆迁,都意味着一个新项目的诞生,所以任何一个项目,都是建立在对旧建筑的毁灭上的,其背后都隐藏着慢慢消失的城市记忆。

如同水塔房一般,毁灭一个建筑比建设起新的要简单太多,正因为如此,

我们连最基本的惋惜和敬畏都丢失了。

证据就是,项目设计阶段大谈特谈的文化和情怀,真正落地的并没有几个,同时人们在了解项目的时候,也基本都是去了解它的未来发展,但是却从未想过,这个城市为之付出了多少代价。

值得高兴的是,新建筑做的越来越美,城市规划越来越整齐,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但是另一方面,新老一辈的城市记忆和儿时的生活习惯就真的应该随他消散么?

也许在一个寻常的早晨,上海的弄堂变得整洁干净,孩童们穿着洋气的校服,用昨天刚学的英文打招呼,然后匆忙咽下这花花世界的第一口空气。

一入夜,陆家嘴金融中心的摩天大楼就闪烁着绚丽的光芒,上班族在灯光中穿梭忙碌,形影相错。

可当我们想在市井里扔掉戴了一天的面具,我们就会怀念,

曾经每日光顾的啤酒店,是否依然麦香四溢;曾经每日穿行的夜市,是否依然热闹喧哗;曾经每日憧憬的烧饼,是否依然原地等你。

我甚至会想,走在曾经走过的街头,转角处是否会偶遇曾经旧知的女子?当女子如故,街头、转角又是否还在原地?

肇周路、永康路、虬江路、铜川路......

这些老街区的景致和风情终将消失,而真到那一天,我们又凭何怀念?

一张照片、一段视频还是一段苍白文字?

还是,只能在这样的模型沙盘里?

文|杨六娃

OGP光学影像测量机

仪器影像仪

光学影像量测仪

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一个IPO,为何引来三亿股民“调侃”?-公司上市花了几个亿 下一篇: 一个“造车”一个“修路”平湖椒江“一线总指挥”要下一盘怎样的大棋-平湖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经理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