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堪称中国版敦刻尔克大撤退,为抗日战争保留了胜利的火种-安庆中福融资担保公司

期货之家 阅读 135 2025-04-26 07:15:56

(图)宜昌大撤退

近日,由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二战大片《敦刻尔克》可谓是火爆了大江南北。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前一年,中国也曾发生过一场堪比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伟大史诗——宜昌大撤退。这场大撤退拯救了超过150万名中国人的生命,抢救出战略物资100万吨及大批工业原材料和生产机器,使中国工业避免了覆亡的命运,为抗战保住了胜利的火种。

然而,与敦刻尔克大撤退靠的是整个英国的力量不同,宜昌大撤退得以完成,完全是依靠一个叫卢作孚的人和他的民生公司。

英雄其人

卢作孚,1893年生于重庆合州。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虽因家境贫寒辍学,但他边自学边教书,硬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数学领域的一代名师,其所著《应用数题新解》一书,由重庆中西书局出版发行,为近代数学在中国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和那个年代许多读书人一样,卢作孚也有一种强烈的“视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故而宣统二年(1910年),他便加入同盟会,参加了保路运动,积极投身辛亥革命。1919年,他又参与"五四"运动,主张"教育救国",并利用自己担任沪州永宁公署教育科长的机会,聘请中国少年学会会员王德熙和恽代英分别担任川南师范学校校长和教务主任,开展新教育试验,影响全川。但因军阀混战,中途被迫夭折。

教育救国的努力失败后,卢作孚又产生了"实业救国"的念头。于是,他在1925年秋弃学从商,奔回合川,创办了民生实业公司,设想以办轮船航运业为基础,兼办其它实业,把实业与教育结合起来,促进社会改革,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

(图)卢作孚

卢作孚白手起家,起初筹资极为困难,多亏友人支持,才得到8000元本金,在上海订购载重70.6吨的浅水铁壳小船一艘,于1926年秋驶回重庆,取名"民生",开辟了嘉陵江渝--合航线。除了总揽岸上事务外,卢作孚还竭力改善经营管理,亲自上船接待旅客,并提出"一切为了顾客"的口号,很快就得到广泛好评,班班客满,第一年就获利两万余元。1927年春,卢作孚到北碚出任江峡防务局局长。他一边清剿匪患,一边大力发展实业,在这里建成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创建了西南最大的纺织染厂——三峡织布厂,创立了当时中国唯一的民办科研机构--中国西部科学院,并修公路、开运河、办农场,积极改造旧城市。与此同时,民生公司也迅速壮大,到1929年又新制"民用"、"民望"两艘轮船,总吨位230吨,航线从嘉陵江渝--合线扩大到长江渝--涪、渝--沪线。此后,卢作孚先后出任四川省建设厅长、交通部次长、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全国船舶调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为抗战时期的军需民运作出了重大贡献。

山雨欲来风满楼

时间来到1938年。当年10月,日军攻占武汉,并沿长江大举向西南展开攻势。刚刚在武汉会战中损失了大量兵力的国民政府无力抵挡日军兵锋,只能大踏步西退至陪都重庆,抗战到了最为危急的时刻。

当时,中国最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东三省和长三角已经陷落,而东部沿海也被日寇封锁。国际上,欧美列强宣布中立,拒绝为中国提供援助,只有苏联为确保自己远东国土的安全,为中国提供了一批军事装备及工业设备,但仍旧是杯水车薪。

这时,整个中华民族仅存的一点工业力量,就是存放在宜昌的几十万吨战略物资与工业原料,以及兵器工业、航空工业、制造业和化工业的生产机器和机床,如果它们不幸落入敌手,那么中国工业的命脉就将被掐断,这对于抗战无异是灭顶之灾。

而此时,宜昌城内的情况简直是一团糟:无数从武汉及东部地区撤退的军民疯狂地涌入宜昌,希望由此继续西进,躲入川渝避难,整个城市到处都是人,凡是有空间的地方,无不被人或各种物资充斥着;日军的飞机时不时飞临宜昌,制造恐怖气氛;转移阵地的军队和逃难的百姓为抢夺各种交通工具乱作一团,毫无秩序可言。城外,日军距宜昌只有不到300公里的距离,只要坐车几个小时,即可兵临城下。

(图)宜昌大撤退

当务之急,必须要将宜昌城内中国工业的最后力量运往川渝。可是,宜昌乱成了一锅粥,究竟怎样才能完成抢运?

危难之际,身为中国交通部常务次长和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的卢作孚挺身而出,接过了这个比登天还难的任务。

临危受命

当卢作孚火速赶到宜昌时,这里正是人心惊恐、极度混乱之时。卢作孚处惊不乱,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当时的中国,飞机少得可怜,靠空运可谓无济于事;火车线路早被炸得七零八落,无法正常开运;公路运输不仅运费高,而且汽车也少,且公路少又不能直接入川。因此,长江水道便成了进入四川最便利的路线,成了抗战期间贯通前后方最重要的“黄金水道”。

走水道!卢作孚当机立断,随即便亲赴各码头视察,并登上轮船,检查各船性能、运载量、运行状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他又连夜召集轮船公司负责人和各船船长、宜昌港技术人员开会,制定撤退的详细计划和具体措施。

卢作孚说,任务很难,但不是不能完成。大家必须听从指挥,所有公司、轮船、码头都听我调遣,各单位人员物资的转运顺序一旦排定,必须坚决执行,服从调度。至于什么单位的物资由什么轮船运输,何时登船,由我安排,要严格听令,决不准自行其是!当他以国民政府联合运输办事处主任的身份宣告,经过实地考察和估算,以现有的运力可以在40天内完成转运任务时,全场爆发出一片欢腾,不少人甚至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人们从卢作孚自信的目光和言语中,看到了希望。人心稳定了,混乱局面改变了。

面对严峻的形势,面对如此艰难的抢运任务,卢作孚为什么能向大家保证在40天里将全部滞留的人员、物资运出宜昌呢?一个关键的法宝,就是民生公司创造的 “三段航行法”。

每年12月初到次年2月末,是长江上游的枯水期。这个期间,长江水位大大下降,大一点的轮船都不能航行,只能停航。停航,对于航运公司来说,就意味着轮船闲置、经营亏损、人员失业。怎么办?卢作孚和民生公司技术人员经反复研究,创造出“三段航行法”,即将长江上游宜昌至重庆的航线分为三段,每段根据不同的水位、流速、地形来调配马力、船型、速度合适的轮船分段航行运输。这种航行虽然麻烦,成本也高一点,但却保证了枯水期长江上游的正常航运。

现在,“三段航行法”将在宜昌大撤退中派上用场,并大显神威。

(图)宜昌大撤退

力挽狂澜

非枯水期,从宜昌到重庆,轮船上行需要4天,下行需要2天。也就是说,一般轮船往返宜昌、重庆一次需要6天。而当时壅塞在宜昌这么多人,这么多物资,如按照这样的速度,仅靠当时在宜昌的民生公司等20多艘船(当时民生公司只能调配24艘轮船,其中22条属民生公司自有,另两条为悬挂法国国旗的中国轮船),需要一年才能运完。鉴于此,卢作孚下令,在40天非枯水期间采用“三段航行法”,以保证40天内将人同物资全部运出宜昌。

卢作孚决定,最重要的物资和最不容易装卸的笨重、大型机器设备,以及重要的军用物资,直接运往重庆;次要的物资和较轻的设备,缩短航程,运到万县就返回,随后改为陆路运输;再次要的运到奉节、巫山、巴东就返回;无关紧要的则只运到三峡峡口就卸下,当天返回。这样,原先的航程缩短了一半或者一大半,节省了宝贵的运力和时间,有限的运力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了。

1938年10月24日晨7时,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刻。随着卢作孚一声令下,第一批满载着物资设备及人员的“民权”号轮船启程出发。可就在这时,几架日机突然出现,朝码头扔下了炸弹。虽然这次轰炸没有造成什么损失,但却使宜昌的秩序更加混乱。卢作孚临危不乱,他果断命令轮船不要耽搁,迅速出发,并着手指挥大家开始装运货物,安排第二艘轮船出港。

“民权”号开出后,船上几百名孤儿满眼泪水地齐声高唱《战时儿童保育院院歌》:

我们离开了爸爸,

我们离开了妈妈,

我们失掉了土地,

我们失去了老家……

孩子们的歌声很快盖过了嘈杂的混乱,大家慢慢冷静下来,开始按照卢作孚和工作人员的指挥,有条不紊地投入到紧张的抢运工作中去。

作为此次大撤退的总指挥,卢作孚凡事都亲力亲为,每艘轮船出发前,他都要亲自检查,并反复叮嘱船长。他的负责与担当感动了每一个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他的麾下,自觉接受他的指挥。为尽快完成转运,卢作孚又先后下令征用民间船只850余只,增加雇员3000余人。每次增加雇员的命令下发,大家无不踊跃报名。因为人们知道,跟着卢作孚干,抗战就有希望。

险象环生

就在大家紧锣密鼓地进行抢运时,日军的注意力也转移到了宜昌,前来轰炸的日机与日俱增。船行三峡,本已十分凶险。更何况,当时船的操控性很差,速度也不快,一旦遭遇轰炸,很难进行躲闪。

(图)宜昌大撤退

就这样,卢作孚率领大家顶着日机的轰炸,冒着生命危险昼夜不停地进行抢运。后来,他曾回忆说:“每晨宜昌总得开出五只、六只、七只轮船,下午总得有几只轮船回来。当轮船刚要抵达码头的时候,舱口盖子早已拉开,起重机的长臂,早已举起。两岸的器材,早已装在驳船上,拖头已靠近驳船。轮船刚抛了锚,驳船即已被拖到轮船边,开始紧张的装货了。两岸照着下货的灯光,船上照耀着装货的灯光,彻底映在江上。岸上每数人或数十人一队,抬着沉重的机器,不断地歌唱。拖头往来的汽笛,不断地鸣叫。轮船上起重机的牙齿不断地呼号,配合成一支极其悲壮的交响曲,写出了中国人动员起来反抗敌人的力量。”

然而,到了11月中旬,40天的期限已经过半,而货物才运了1/3。枯水期即将来临,留给卢作孚的时间不多了。更严重的是,船员死伤和船只损毁情况越发严重,卢作孚不得不为轮船装上无线电台,以便随时接收军方发来的空袭警报,尽量让轮船提前躲避。

但这样一来,行程没法保证了,抢运工作顿时陷入困境。

没办法,卢作孚决心放手一搏:开通夜航。今天轮船上装有雷达、无线电和GPS,借助这些现代化设备,轮船夜航毫无问题。可在没有它们的30年代,夜航于险滩礁石密布的川江之上,就好比瞎子过河。所以,上世纪80年代以前,川江一直禁止夜航。

开通夜航,其实是大家在以生命来换取时间和抢运进度!船员们在一个又一个漆黑夜幕下的江中,不畏艰险,勇敢前行。

到11月下旬,枯水期来临,很多轮船已无法继续航行。卢作孚临危不乱,组织大家改用木船和绞盘拖船,装载余下物资日夜运输。行至枯水处,就用人力在长江岸边拖着一艘艘分装的木船艰难西进。

奇迹达成

大撤退的日日夜夜中,卢作孚时刻守在码头,对全局和每个环节都了如指掌。深夜,他便到码头检查装卸情况,协调解决各做困难。他时常给大家打气说:“我们就是在前线,我们在冲锋,在同敌人拼命!”这期间,日夜操劳的卢作孚形同槁木,面容憔悴。

值得一提的是,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及行之有效的“三段航行法”外,所有人员都能够服从命令也是抢运成功的关键。

“九一八”事变后,卢作孚提出:“我们应做义勇军的预备,训练成军人的身手。”在职工的床单上,他下令印制“作息均有人群至乐,梦寐勿忘国家大难”的口号,时刻提醒大家做好战争准备。

在民生公司,宿舍像军营一样整洁,员工穿统一制服,在食堂统一就餐,每一个新进人员都需要经过军训和技术培训。

(图)宜昌大撤退

正因如此,卢作孚和民生公司才敢于勇挑重担!

据统计,大撤退中,民生公司损失轮船16艘,116名职员牺牲,61人受伤致残,损失400余万元。然而,他们成功抢运了部队、伤兵、难民等各类人员共150余万,货物100余万吨,其中包括两万吨空军器材和广东炮厂的物资。兵工署22厂、23厂、24厂、25厂、金陵兵工厂、兵工署陕西厂、兵工署河南巩县分厂、兵工署河南汴州厂、湘桂兵工厂、南昌飞机厂、宜昌航空站、航委会无线电厂、航委会安庆站、扬州航空站、钢铁迁建委员会、上海钢厂、大鑫钢铁厂、周恒顺机器厂、天元电化厂、新民机器厂、中福煤矿、大成纺织厂、武汉被服厂、武昌制呢厂、武汉纱厂等,还有国民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学校设备、珍贵历史文物等,都因为卢作孚的努力,得以继续在大后方为抗战做出贡献。

1940年伊始,宜昌沦陷。当日军进入这座鄂西重镇时,看到的只是一座空城。

后来,有人曾对此评述道:“那些抢运入川的物资,很快在西南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业区,尤其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工、炼钢等行业的综合性工业区,构成抗战中国的工业命脉。正是这些抢运到大后方的工矿企业成为抗战的坚强后盾,生产了大批枪炮,为前线的将士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杀敌武器,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

很难想象,要是让日寇掐死中国工业的阴谋得逞,抗战要多打多少年。正因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铭记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中国因有无数民族脊梁的存在而永世不倒,民族复兴定会实现!

*作者:林森,字天俊。鱼羊秘史签约作者。

影像测量仪系列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

上海影像仪官方

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一场倒逼的提价潮:啤酒企业从抢市场到要利润-江苏布鲁英特建设有限公司 下一篇: 一场婚礼,耗费白银1100万两,花掉全国一年的关税-中国每年海关关税收入是多少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