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邻居妈妈帮她照料生病的丈夫,如今邻居妈妈摔伤骨折,她说:我义不容辞

股票知识 阅读 139 2024-12-10 14:30:12

楚天都市报记者孙婷婷 邹斌 通讯员 胡贝贝 彭亚楠

丈夫病倒在床时,孩子还在读幼儿园,20年来,家庭的重担全落在汪兰的身上,照料丈夫、做家务、操持修鞋生意,常年无休的生活让她早生华发。

幸而有一群街坊帮她。在这群人中,今年74岁的陈婆婆在汪兰眼里较为特殊,是她的“邻居妈妈”。

两家虽同住一个社区相隔一个门栋,却被一条马路分隔,陈婆婆主动“介入”她的生活,帮她照料丈夫,还教她缝纫技能贴补家用,日常开导陪伴她,支持了她13年。

如今,陈婆婆摔伤骨折了,子女不在身边,老伴也生病了,她便直接住到陈婆婆家中,当起了夜间看护,截至6日,整整31个夜晚。

“相比较陈婆婆为我做的,我对她付出的太少太少,感觉对不起她。”今日,汪兰对记者说道。

邻居妈妈帮忙照顾瘫痪丈夫、教缝纫技能

今年48岁的汪兰家住武汉市青山区钢花村街111社区,是四川内江人。

1992年在汉务工的她结识了吴家和,吴家和有脑瘫后遗症,2000年,吴家和病倒了尚能自理,孩子还在读书,全家就依靠汪兰一个人撑起来,她便学修鞋养家,在小区门口支起了露天修鞋摊。

过了没几年,吴家和的身体每况日下,几乎时时刻刻离不开人,需旁人帮忙擦拭身体、上厕所、喂水。汪兰又要工作又没办法离开家,邻居何爹爹见状,为她安了一个电铃,吴家和有事情只需要按铃,汪兰再赶回家。

2007年夏天,香樟树摇曳,阳光透过树桠照在汪兰的脸上,她一丝不苟地埋着头忙着修鞋、补鞋,突然身后一堵木门上的电铃响个不停,一听到这个声音,汪兰瞬间放下手中的活,急匆匆地往回跑,是家和在呼唤她。过了一会儿,汪兰回来了,不到1个小时,电铃又响了,汪兰又折回家中。

陈婆婆1996年退休后,经常和老伴在小区内遛弯,从小区居民口中逐渐得知了汪兰家的事情。看着汪兰这样拼命地折返跑,而手中修理的鞋只完成了一半,这样下去,汪兰什么时候做完才能工作?陈婆婆当下决定,她要帮帮汪兰。

当电铃再次响起时,“你就在这里做事,家里我去帮忙。”陈婆婆撂下话,便往汪兰家里赶,帮着照顾汪兰的丈夫。此后,只要陈婆婆在汪兰身边,电铃一响,她就是第一个到汪兰家里的人。

汪兰没时间去买菜,陈婆婆给她带菜;吴家和想吃饺子,陈婆婆为他们一家包饺子;汪兰没空陪孩子,陈婆婆夫妇有时还会带着汪兰的孩子四处游玩;汪兰无法抽身打货,陈婆婆和丈夫一起到汉正街给她打货,这些在陈婆婆眼里都是举手之劳。

想让汪兰多一点技能贴补家用,陈婆婆教她缝纫,刚开始接到单子,汪兰操作不熟练,陈婆婆每天吃过晚饭后赶到她家里帮她做,一呆就是两三个小时,就这样连续做了三年。“她很勤奋,学得快,后来我想帮忙也帮不上了。”陈婆婆笑着告诉记者。2017年年底吴家和去世,汪兰就不再依靠其他人,许多事情自己完成。

“她还会教导我如何为人处世,时刻提醒我,这是妈妈才会对女儿说的。”汪兰告诉记者。陈婆婆每天都会到汪兰的小铺,看着她做事,和她聊聊天,说些贴心话。

“陈师傅在我心里分量很重,就是妈妈,她帮我的太多太多。”汪兰说。

邻居妈妈摔伤,她当起了夜间看护

11月5日早上7时许,陈婆婆去买菜的路上摔倒在地,造成髋骨骨折,只能坐在轮椅上动弹不得。因为不想给人添麻烦,受伤的事情她没给任何人说。

家中82岁的老伴最让陈婆婆牵挂。老伴患了病,近一年以来身体越发不好,无法照料自己的起居,生活上十分依赖她,一刻也不能离开她,睡觉需要人安抚,而她的腿疼得让她直叫唤。

5日当晚8时许,陈婆婆正准备忍着腿疼照料老伴时,听见大门有钥匙转动的声音,“肯定是小汪来了。”陈婆婆心想。早在2008年,陈婆婆托付给汪兰一把自家的钥匙,果然是汪兰的身影出现在房间门口。

汪兰连忙给陈婆婆老两口换衣,又打来两盆热水,让陈婆婆和老伴泡脚,再细细给他们擦拭,按捏脚,直至两老睡下了。刚开始由于不熟悉陈婆婆家里的东西,手忙脚乱的收拾完已是深夜10时许,随后她就在沙发上躺下。

夜里躺下,汪兰也不敢深睡,时刻惦记着,“她的腿一定很疼,愣是一声都没有喊出来,我心疼她,太坚强什么都不说。”汪兰说,当天发现陈婆婆一整天都没来自己的小铺就知道她肯定遇到事情了。

前三天夜里因为腿疼,陈婆婆频繁醒来,而她的老伴一晚上至多起夜4次,一听见响动,汪兰便起身上前搭把手。到了早上6点多,汪兰第一个起来倒尿壶,收拾好房子再赶着出摊。“她肯定晚上没睡好,但她不说。”陈婆婆心疼汪兰,收拾出一间房让她休息。

听邻居说,吃红豆能够消除浮肿,汪兰特意从家里带了三斤红豆,叮嘱陈婆婆煮水喝。对于汪兰的举动,陈婆婆说,“我不说小汪也会来的,我俩有默契,她有事我会帮,我有事她就会来,不需要对方说。”

从2013年开始,陈婆婆每年暑假都要和老伴到外地住几个月照顾孙子,每次回来,家里都干净得不得了,她就知道一定是汪兰做的清洁。

从5日当晚住进陈婆婆家里到今天,汪兰已经在陈婆婆家里度过了整整31个夜晚。陈婆婆说,白天有钟点工帮忙做饭,自家的姐妹66岁了家住汉口,只能隔三岔五的白天来看看自己,但晚上没人看护不行,幸好有汪兰。

白天连轴工作晚上当看护,她不言累

汪兰白天除了修理铺的工作,还有三份钟点工工作,每天干完活,回家洗漱后再赶到陈婆婆家里,安置两老睡觉、打扫卫生。

12月1日,记者跟随汪兰体验了她大半天的生活,不是在开门修补东西就是在打小时工的路上,几乎没有休息地连轴转。

她的三份钟点工都是体力活,帮忙送餐打扫厨房、代发快递、打扫卫生,大部分时间需要站着。11月30日下午在代发快递时,那天货物特别多,她搬运了好几趟几十斤重物,做完累得腰酸背痛。最后一份小时工做完,回到家已经是深夜7、8时许。

记者询问汪兰,做了一整天工作还要去照顾老人会不会太累了,有没有想休息的时候?汪兰哈哈大笑起来,“她遇到事情我必须去,义不容辞,不讲条件,照顾她是我的责任。”汪兰说。

感恩街坊几十年帮助

在邻居赵婆婆眼中,汪兰是一个懂得感恩,贴心贴己的人。

12月4日,记者再次来到了111社区,汪兰刚刚修补一个书包,正准备出门做钟点工时,110社区82岁的杨爹爹来看她了,杨爹爹两口子连续十多年如一日的给汪兰送菜,这份恩情始终让汪兰记在心中。汪兰坚持三年多每个月都要到杨爹爹家里去看看他们,给他们修理头发。这一个月忙着照料陈婆婆,没时间到他家里去。

“杨爹爹,我给你修剪一下头发,最近有点忙,能碰到你太好了,我总惦记着给你修剪头发。”说完,汪兰给杨爹爹修剪起了头发。

“我的生活是靠邻居帮衬起来”这句话汪兰时常挂在嘴边,她从一个抽屉里拿出了一个文件包展示给记者看,里面收藏的都是关于她的报道,纸张已经泛黄,但每一张都被叠得整整齐齐,记者看到了本报于2013年报道关于汪兰的事迹。

汪兰说报道中提过的还有没有提到的人,都是有恩于她的人,“他们都在我心里,我为他们做的太少太少,无以回报。”

社区书记容玉芳告诉记者,汪兰还兼职社区志愿者服务岗位,志愿活动她总是积极参加。目前,社区为陈婆婆申请了惠民政策,护工每周上门一次打扫卫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楚天都市报

系统节能门窗品牌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隔热门窗品牌

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13家企业因资质申报弄虚作假被河北省住建厅通报批评 下一篇: 13款世嘉修补前大灯(自己动手)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