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员工培训,引发三地疫情,“如新”是“传销”还是“直销”?-美国如新公司

知识问答 阅读 136 2025-04-26 07:13:40

昨天,2022年2月22日,是一个百年难遇的爱意满满的日子。但就在这个适合秀恩爱、排队领证的日子,北京、武汉、青岛再次爆出疫情,打乱了很多人的生活节奏。

从各地公开的流调信息来看,引发这一轮疫情的“某公司培训班”,就是在国内“盘踞”多年的保健品公司——“如新”。

虽然名字听起来“高大上”,但这家成立于美国的“洋品牌”,在很多网友眼中涉嫌“传销”。

目前,已有多家自媒体扒出了“如新”的“黑料”:

2014年,“如新”因为超产品范围从事直销、夸大产品功效宣传,销售人员擅自直销、欺骗及误导宣传等违法行为,被罚没违法收入超400万元。

同一时期,有知情人士向媒体记者介绍说,“如新”几乎每天都会有类似的聚会或培训课程,宣传公司事业理念,要求成员们落实任务,包括“每天看书”、“听碟”、“定期参加系统聚会,每会必到”等。

这家“洋牌子”主推的几款保健产品,曾被“拥趸”们吹捧为“包治百病”的神药。甚至“反科学”地宣传说95%的药品都是无效的 ,要是爱你的家人,就让他们远离医疗。

对于这个“歪理”,有些人信以为真,结果贻误病情,导致重症甚至死亡。

不过,早些年曝出的4起产品质量纠纷,“如新”都通过私下和解、支付高额赔偿并要求签署保密协议,平息了事端。

而在美国,“如新”(英文名:NU SKIN)也多次因为夸大产品功效和经销商利润,遭到司法机关调查与行政处罚,累计被罚金额近300万美元。

至今,这家争议不断的公司,非但没有倒下,反而活得不错。

据自媒体“酷玩实验室”介绍,“如新”的官网不仅可以打开,曾出现产品质量争议的g3果汁也还在卖,而且悄悄涨价了。

知产宝数据库显示,如新(中国)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成立将近30年,不仅经营状况正常,而且并没有因为传销被罚。

检索结果显示,这家公司名下公开可查的一条行政处罚,只罚没了1.6万元,原因是向海关申报进口货品,漏缴相关税款。

这家公司已审结的29件民商事案件中,大多是简单的著作权侵权纠纷、合同纠纷,诉讼标的最高不过百万元。

换句话说,这些小案子基本不会给这家注册资本3000多万美元的外资企业造成什么“致命伤害”。

去年,如新集团还先后登上福布斯2021年度全球最佳女性友好企业榜单、福布斯2022年全美最佳中型雇主榜单。集团员工人数超2.6万人,销售毛利率超过76%。

的确,按照商务部网站的检索结果,“如新”早在2006年7月22日就拿到了直销经营许可证,看起来是一家合法经营的企业。

但这些年来,外界对其经营涉嫌传销的质疑声始终未绝。这一次,一场培训引发三地疫情,又一次将传销的质疑摆在台前。

曾经代理“如新”产品质量纠纷的北京市浩东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晓玲律师,向红星资本局表示:

就“如新”经营模式而言:一是形成了一定的上下层级架构并具有一定人数,二是参加者均有一定的经济支出以获得会员资格,三是发展人员数量是获利的依据,每一个会员再发展下线时也是有利益回报的,且发展的成员越多,其经济利益越大。

就是典型的传销。

对于外界争议,“如新”表达了两点:

一是,培训是上海经销商组织的,没有跟总部报备,也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培训,顶多是交流心得。二是,不存在传销,“我们是正规的企业”。

那么,屡受争议但又“正常经营”了20多年的“如新”,它的财富秘诀是什么?这家公司的经营模式和 “传销”到底有没有关系?

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

影像仪测量

测量光学仪器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质量好

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一场共谋:「王心凌男孩」和股价跌了60%的芒果超媒丨氪金·大事件-股票资讯网炒股资讯论坛 下一篇: 一场基金组织形式的“非正式会谈”-基金形式

相关资讯